【负隅顽抗的国语辞典是什么】“负隅顽抗”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在困境中仍不放弃抵抗的行为。它来源于古代战争场景,形象地描绘了敌人在被包围或处于劣势时,仍然坚持战斗、不肯投降的状态。那么,在《国语辞典》中,“负隅顽抗”的解释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对这一成语的详细解析。
一、总结说明
“负隅顽抗”出自古代战争语境,原意是指敌军在被围困时,凭借险要地形进行顽强抵抗。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压力或困难时,依然不屈不挠、不愿妥协的态度。虽然带有贬义,但在某些情况下也表现出一种坚韧的精神。
在《国语辞典》中,对“负隅顽抗”的解释较为简洁,但涵盖了其基本含义、使用场合和感情色彩等信息。
二、《国语辞典》中的解释(原文)
词语 | 负隅顽抗 |
拼音 | fù yú wán kàng |
注音 | ㄈㄨˋ ㄩˊ ㄨㄢˊ ㄎㄤˋ |
释义 | 指敌人在被包围或处于劣势时,凭借险要地形继续抵抗,不肯投降。现多用来比喻人在困境中仍不放弃抵抗或拒绝合作。 |
用法 | 常作谓语、宾语,也可作定语。 |
感情色彩 | 多含贬义,表示固执、不识时务。 |
近义词 | 坚持抵抗、死守不降、负险不降 |
反义词 | 俯首称臣、甘拜下风、缴械投降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郑人请盟,楚人弗许。郑人又请,楚人弗许。郑人乃使子良往,负隅而战。” |
三、使用示例
- 在谈判桌上,他依旧负隅顽抗,不愿做出任何让步。
- 敌军虽已陷入绝境,却仍负隅顽抗,直到最后才被击溃。
四、结语
“负隅顽抗”作为汉语中的一个典型成语,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也在现代语境中发挥着独特的表达功能。通过《国语辞典》的解释,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内涵与用法,从而在实际语言交流中准确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