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主角是谁】“乐不思蜀”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讲述的是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刘禅的故事。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安于现状、沉迷于眼前的快乐,而不思进取或怀念过去的故土。
一、成语背景简述
“乐不思蜀”最早出现在《三国志》中,记载了刘备去世后,其子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在诸葛亮辅佐下,蜀国一度稳定。但随着诸葛亮去世,刘禅逐渐失去进取心,最终在魏国进攻时投降。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念蜀地,刘禅却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句话后来被用来讽刺那些安于现状、忘本的人。
二、主角分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主角姓名 | 刘禅(蜀汉后主) |
所属朝代 | 三国时期(蜀汉) |
成语含义 | 安于现状,不思故土 |
历史评价 | 多用于批评缺乏远见和责任感的人 |
典型用法 | “他现在在外地工作,生活安逸,早已乐不思蜀。” |
三、总结
“乐不思蜀”的主角是刘禅,他是蜀汉的第二位皇帝。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他在历史上的形象,也成为了后人用来形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典型例子。虽然刘禅在历史上评价褒贬不一,但“乐不思蜀”这一典故却以其深刻的寓意流传至今,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语言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