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杜甫赏析

导读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当时杜甫流寓夔州,...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当时杜甫流寓夔州,重阳节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名篇。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登高所见之景。秋风呼啸,天空辽阔,猿猴的哀鸣在山谷间回荡,显得格外凄凉;江水清澈,沙滩洁白,飞翔的鸟儿盘旋而归。这幅画面既展现了夔州深秋的自然景象,又烘托出一种孤寂、萧瑟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传颂的经典句子。落叶飘零,纷纷扬扬地从树上落下,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流逝;长江奔腾不息,汹涌澎湃地向东流去,象征着时间的永恒。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与宇宙无穷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年华老去的惆怅之情。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万里”强调空间上的遥远,“悲秋”点明时令特点,“常作客”反映了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百年多病”揭示了身体状况不佳,“独登台”突出了孤独无助的心境。这两句将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深刻揭示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进一步深化主题。历经沧桑的杜甫面对国家动荡和个人困境,满头白发更显苍老疲惫,连借酒消愁也因身体原因被迫停止。这一联不仅表现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困顿,还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忧虑以及对理想抱负无法实现的无奈叹息。

总之,《登高》通过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真挚深沉的情感表达,成功塑造了一位饱经风霜却依然心系家国的伟大诗人形象,成为后世吟诵的经典之作。

标签: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